当前位置:福建食品网 » 食品资讯 » 保健食品

正文

保健食品乱象:蓝帽子审批存内幕交易,保健品批文被层层出租

发布日期:2013-10-22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3964

买保健食品认准蓝帽子,这本应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依据,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个蓝帽子申报下来后,被层层转租,成了不少保健食品企业的生财之道,而蓝帽子的申报也存在诸多猫腻,形成了一条涵盖企业、中介、专家、审批等的利益链条。

福建食品网讯:     福建食品网讯 买保健食品认准蓝帽子,这本应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依据,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个蓝帽子申报下来后,被层层转租,成了不少保健食品企业的生财之道,而蓝帽子的申报也存在诸多猫腻,形成了一条涵盖企业、中介、专家、审批等的利益链条。

蓝帽子

  在产品外包装上印有“蓝帽子”的保健类食品,由于经过食药监部门的审批,在中国普通消费者心中,通常即意味着具有来自官方作出的品质和功效保障,相比普通食品,更容易卖得火热。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将保健食品资质租借给第三方,甚至多个第三方用于生产带“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一直是中国不少有资质的保健食品公司的生财之道。而“蓝帽子”的申报也存在诸多猫腻,形成了一条涵盖企业、中介、专家、审批等的利益链条。

  记者了解到,国家食药监局近日公布了保健食品管理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已获批准的保健食品应严格按批件载明的内容生产、标识其产品。不得生产、经营和进口贴牌保健食品。”若新规实施,意味着“蓝帽子”公司将严禁贴牌。但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申报猫腻 “蓝帽”审批存内幕交易

  “蓝帽”,是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获批的保健食品企业,在对外销售的产品外包装标注“国食健字”字样,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

  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蓝帽”,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审评“五阶段”。多位保健食品企业负责人感叹道,公司也很愿意去办“蓝帽”,但一直找不到途径,因为有关部门并没有公开的办理路径,只好通过中介机构来申报。

  “‘蓝帽’审批的背后,存在着一条从申报企业到中介机构、再到审批部门的利益链条。”记者通过关系找到了曾经从事过这项业务的中介杨先生,他对此了解颇深,他告诉记者,“企业其实什么材料也不用准备,我们可以承诺保证过关。这类中介公司北京的居多,广州也有一些。”据杨先生介绍,根据申报种类的不同,中介机构会明码标价,办一个“蓝帽”通常要价30万-50万元,有的则低一些。比如,申报维生素类,收费12万至20万元;申报调节免疫力功能类,收费28万至30万元;申报降血脂功能类,收费42万至45万元。当然,企业只管交钱,剩下的事情都有中介搞定:替申报企业制作一张“完美”的配方——在样品生产、审核环节“做文章”——公关专家组审评会。

  据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咏透露,这些中介公司最大的“功能”就是能买通专家,以降低审批标准,让企业尽快拿到产品批文。在广东省就有超过30家这样的中介公司专门帮企业做保健品批文申报,而90%的企业都是通过这些中介公司成功拿到“蓝帽子”批文。

  中国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此前也曾透露说,在审批的样品检测环节,一些检测机构发现检测结果有问题,会给关系好的中介或申报企业打电话,暗示哪儿出了问题。这时,中介或企业赶紧把钱递上,检测机构就会对数据做相应调整。

  审批环节还存在“卖猪仔”的现象。张咏表示,由于初审后还需要国家食药监局审查,因此往往是“省级”的中介公司负责搞定初审,到了国家审查阶段再将“案子”外包给在北京的“国家级”的中介公司。

  ◇贴牌乱象 保健品批文被层层出租

  而一个“蓝帽子”申报下来后,才是混乱的开始。

  由于取得一个“蓝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没有“蓝帽”的企业通常会去租用,即所谓的贴牌生产、委托生产。因此,出租“蓝帽子”一直是一些公司的生财之道。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保健食品的总产值已高达2800多亿元。据宏源证券等机构此前出具的报告,这其中,有30%-40%的产值由贴牌贡献。也就是说,截至2012年底,保健食品贴牌生产的产值已经达约1000亿元。

  张咏坦言,保健品批文被层层出租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申请了五六十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他们自己并不生产,而是将这些批准文号租赁给多家山寨厂使用,每年每个收取8万-10万元不等的转让费。”

  “药品是换个‘马甲’就变成了新药,而保健食品则是多个产品共用一个‘马甲’。”中介杨先生表示,药品一般是一个批号对应一个产品,而保健食品套号、套牌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他介绍,有一次接到一个小老板的电话,明目张胆地说“你帮我套个保健食品的牌,一年给你2万块钱”,很是猖狂。“其实即使他套了不给钱,也拿他没办法。这种小工厂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根本没法找。”杨先生无奈地说。

  “现在最火的是减肥产品的‘蓝帽子’,买一个至少要80万元,有的甚至在100万元以上。”杨先生说,很多企业喜欢跑到贵州、江西等地去购买和租用“蓝帽子”,因为这些地区“蓝帽子”多,但保健食品市场不大,价格相对便宜。

  在产品外包装上印有中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蓝帽子”的保健类食品,经过了食药监部门的审批,本应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依据,然而,在杨先生看来,审批不严、层层转租的现状,让“蓝帽子”失去了公信力。“别说一些小的加工厂,就算一些大的保健食品企业也经不起查!”杨先生说。

  事实上,贴牌在让保健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市场乱象重重。以2012年引发社会关注的“螺旋藻涉铅”事件为例,该问题的起因即始于“低价贴牌生产”和保健食品“蓝帽子”文号的不正规买卖。而绿瘦近期频被曝光,也与此密切相关。

  ◇去留之争 取消“蓝帽”呼声渐高

  针对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国家食药监局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指出,禁止保健食品资质公司生产、经营和进口贴牌保健食品,旨在整顿和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净化保健食品市场。

  “支持取消贴牌,这是有力措施。”张咏表示,对委托生产进行严格监管,无论进口还是国产,同一个批号贴出多个品牌产品的现象应一律杜绝。

  不过,征求意见稿再次引发了由来已久的保健食品监管问题,即是否废除蓝帽监管体系。在保健食品领域,“蓝帽”就是通行证,象征着质量过硬。正规的保健食品都会在产品外包装盒上,标有天蓝色、形如“帽子”标志,下方标注出该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

  据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会长张凤楼介绍,截止2012年,我国已经批准的“蓝帽子”申请一共是12400个,规模化的生产企业有2900家,产值达到2600多亿,每年仍以13%以上的速度在发展。

  然而,“蓝帽”制度被质疑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杨先生指出,那些所谓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蓝帽子,也经不起查,保健食品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药”,非法添加严重。

  “蓝帽”制度还被质疑“劳民伤财”。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有些企业报批“蓝帽子”的各种费用超过1000万元,过去15年各个商家为审批“蓝帽子”所花的费用累计超过50亿元。昂贵的审批费用和时间成本,使中国成为全世界保健食品行业准入门槛最严格、成本最高的国家。

  针对此,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研究对部分申报的保健食品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施“备案制”,以简化审批程序、节约行政成本。

  “意见稿推行纯蓝帽管理机制是一种倒退,应当取消‘蓝帽’,与发达国家的监管体系接轨,为行业发展松绑。”张咏表示,在“蓝帽”的监管体系下,一直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病,这是保健行业混乱的原因之一。

  也有专家表示,国外并无保健食品一说,要不是药品,要不就是普通食品。他认为,应该取消保健食品这一分类,直接按照普通食品进行管理。针对“如果没有‘蓝帽’,监管将更加艰难”的担忧,杨炯认为这完全不必担心,一方面药监部门要加强监管,加重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可学习欧美,采取备案制、问责制,谁生产谁负责。

  发改委公众营养发展中心于小冬主任接受媒体采访时则指出,要想实现保健品市场的有效监管,一方面不能指望政府一手包揽所有的事情,消费者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监督及获取科学的营养补充知识;另一方面,保健品审核方面更应该针对成分物质而不是成品进行功能、安全性方面的检测审批,如此才能尽快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国营养品行业的发展。记者 赵兵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福建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福建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福建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